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即時新聞

Rss
超越圍牆的「校園公共美學教育場」「2019校園美感環境執行研討工作坊」暨「校園美感環境藝術季」 友善列印
發布單位: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聯絡人:蕭小于    電話: 7736-5663 電子信箱:amanda@mail.moe.gov.tw

為推廣「校園美感教育環境再造」之核心價值與理念,教育部補助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國民小學合作,於108年4月25日至27日在花蓮縣豐濱鄉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執行研討工作坊」暨「校園美感環境藝術季」。

教育部自105年度起辦理「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由教學場域出發,透過設計與創意的巧思力量,營造兼顧自然環境、在地文化、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之校園;藉由「境教」方式,整合藝術、空間與設計等領域,打造一座跨越校園、社區與社會間圍牆、展現文化創意與設計美力的公共美學教育場。計畫執行3年來補助全臺65所高中至國小等學校,校方改造成果斐然並廣受各界好評。

為凝聚與活化「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3年來的累積能量,擴大美感教育對於社區及整體公民的感染力,特別邀請105年度至107年度獲補助學校之65所學校校長、主任及相關承辦人參與於4月26日至27日舉行「2019校園美感環境執行研討工作坊」。教育部期許透過本次的交流工作坊所分享的精彩案例,能激勵學校勇於突破舊有環境思考窠臼,打造提供師生與社區居民共享共榮的美感場域。

工作坊第一天由宜蘭縣立復興國中卓子文老師開場,述說學校將廁所改造為劇場教室,以保留牆面紋理及改造老舊課桌來傳遞環境中的記憶美學。第二天由臺中市立梨山國民中小學洪永明校長開場,述說帶領學校折除妨礙動線的走廊矮牆,將傳統鋁窗改設為落地大窗,創造一處與周邊山巒對話的多功能教育空間。

為了呼應校園美感環境教育的理念和主張,希望學校環境建設都能跨越圍牆注意到家鄉社群的總體美學,同時於4月26日傍晚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藝術季」,與花蓮新社及豐濱社區合作,發動地方社區、周邊學校及學生家長的能量,把校園內的環境再造能量擴展至社區。受到教育部及新社國小對於美感環境推動感召的豐濱社區發展協會,以噶瑪蘭語的「lazing(海邊)」來深化藝術季的社區及環境主軸,以此串連在地文化、海梯田環境與美感教育等議題,並邀集在地文化團體參與市集活動;其中包括以香蕉絲作為編織材料的噶瑪蘭香蕉絲工坊,以及藤編、竹編工藝等傳統手工藝創作展示。同時為深化環境永續的理念,在地小農將向來賓介紹里海的友善農耕環境。藝術季也邀請在海邊生活的「法義(阿嬤們)」分享以海邊的食材的烹調方式。其他還有林投葉製作的童玩風車、以薯榔為染料的染巾製作,另外還有阿美族輪傘草編織等精彩文化體驗攤位。

藝術季活動的開幕式,由花蓮縣新社國小學童及家長們手持噶瑪蘭傳統竹編火把進場,在海風與夕陽中吟唱噶瑪蘭古謠歡迎來自各地的與會人士緊接著連續獲得校園美感計畫三年補助之屏東縣泰武國小帶來享譽國際的排灣族古謠,開幕活動壓軸是來自奧地利的鋼琴博士穆貝爾將原民古謠轉化為別具風情的鋼琴創作曲,並帶來呼應海景的優美古典樂章。

范政務次長於活動開幕式表示,校園再造應動員校園團隊,由校長發起、主任、老師及家長共同努力,結合課程規劃以及學校的歷史,並連結社區力量,共同發展出處處動人的校園環境。今天所來到的新社國小,就是一個結合了文化傳承,以及創新獨特的課程,希望他們能將自己校園的故事傳出去,讓更多人申請本計畫,希望下一季能有更多精彩的案例與各位分享。

本活動特別選在美麗宜人的春天辦理,在水稻田的水波秧苗相映下,眾人一同體驗太平洋水稻田間的場域美學。藉著地利與人文的努力與融合,激發並打開眾人對美感環境的想像與視野,達成感動所有人的美感境教正能量。學校在此找到自己獨有的靈魂特質與環境主張,同時也實踐美感環境走出學校圍牆外的動人歷程,期待在「境教」主張的逐步累積下,感染臺灣成為充滿美學素養的全民環境教育場。

 

上版日期:108-04-27

:::
關閉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