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即時新聞

Rss
打造校園美學場域 從生活中培養美感 友善列印
發布單位: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聯絡人:陳昱翰    電話:02-7736-6236 電子信箱:allister2014@mail.moe.gov.tw
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校園探索之門」是孩子們每天進出學校的快樂之門_大圖

教育部自105年度起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規劃輔導團隊,協助學校營造兼具在地區域環境與文化特質、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的校園,並結合校內相關課程,實踐跨越校園圍牆的美學場域,促成「美感公民」的美感環境教育理想與願景。計畫執行自今總計有636校送件參與,72所學校獲得補助完成校園美感改造。

獲選學校操作過程透過計畫團隊進行現勘訪視,發掘各校潛在的改造契機,並與校方組成校園規劃小組,進行環境設計和配套課程規劃輔導,藉此重新檢視學校的學生與所在的區域內涵,誘發出特有的校園美感環境教育思辨,蛻變成為創智誘發的美感校園基地。109-110年度為2年一期計畫,計有17所學校獲得補助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經歷為期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於110年底完成校園美感改造,各個學校皆開發出令人驚嘆與激賞的成果

計畫團隊另於今(111)年已評選出109-110年度特優獎3所、優等獎3所及甲等獎3所等共計9所績優學校。期透過遴選出的績優學校建立美感校園基地,奠定校園美感基礎,並期許作為全國各級學校借鑑案例,進而引導各校找到其獨特魅力的環境美學,共同創造國家未來公民的培育願景。

激起漫漫漣漪的美感互動校園

位於大肚山下半山坡水源地的臺中市立安和國民中學,校園中庭地坪原本鋪設連鎖磚造成長期阻絕雨水,迫使周圍的樹木為取得水份,根系向上生長造成地表隆起凹凸不平,影響師生行走安全。為解決此問題並打造校園中的生態地景,將水源地的意象化為飄落下校園中的雨水,乾枯的廣場轉化為陣陣擴散的漣漪。每一個圓心都是師生舉行課程與群體活動的展演場域,鏈結校園的每棟建築群,學生在秩序和自由流動中展現著青春活力,成為學生想念及喜歡停留駐足的美感校園。

開創校園自然環境營造,詮釋在地客家美學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座落於桃園與中壢台地的交界處,為桃園地區典型的埤塘地景型態,本年度美感校園改造計畫回應社區的「埤塘湧泉文化」,以「知水淨水」為改造課題,打開封閉幽暗的濃密中庭花圃,營設轉變為地景蓄水池,並串連學校外圍的生態埤塘到校內的學習路徑,中庭地景蓄水池透過各種水生植物過濾,型塑成一個自然的水循環系統,學生可就近觀察水資源再生過程及原理,並藉此發展出關於水生態、水質科學等等特色課程,希望帶給學生重視水源、提升環保意識。

通過校園學習之門,迎向探索與發現的第二教室

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期藉由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植入,觸發學生學習的思辨能力,將校園規劃口到教學大樓環繞的中庭空間串連,規劃了各式可互動的體能遊具,學生可以快樂的在此奔跑、戲遊、自由躺臥。並且巧妙地運用二樓中庭陽光西曬的特質,設計為納入自然光線透射的燈牆,透過光影對話進行實驗和皮影戲練習。原本散落各處的參與活動及閒置空間得以相互融入形成「校園學習路徑」,讓學生們的每日穿越校園環境,都是一次次從探索到發現的歷程,成為師生們歡樂共學的第二教室。

學校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團隊的協助,發掘學校獨特自然與人文元素,同時完成類博物館教育場、校園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學習途徑、校園與社區的公共美學、穿廊光影與肢體體驗合一的遊藝教學場域等多樣性改造目標,更積極推動美感基地中美感教育的發生,透過各校精彩改造歷程,更希望提供為臺灣各級學校借鑑案例,讓每座校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以推動環境美學教育。


上版日期:111-05-02

  • 相關圖片
    1. 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校園探索之門」是孩子們每天進出學校的快樂之門
    2. 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教學大樓空曠穿堂,規劃了各式可互動的體能遊具,學生可以快樂的在此奔跑、跳躍或躺或臥
    3.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挹注進入水生態的河廊區內,創造河廊深淺的地形變化,種植適合不同水生動植物,重新詮釋水池的親和性,增加學生接觸的契機。.JPG
    4.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透過社區與公所的協力整治,一併讓廢棄的埤塘轉身為霄裡國小與社區公共美學的樂園。
    5. 臺中市立安和國民中學每個圓心都是師生舉行課程與群體活動的展演場
    6. 臺中市立安和國民中學煥然一新的中庭景觀,成為學生想念及喜歡停留駐足的美感校園
:::
關閉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