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教育部各司處所訂補助原則或要點

教育部補助推動人文及科技教育先導型計畫要點 Print
要點內容

教育階段:國小、國中、高中、高職、技專校院、大學

受補助對象:地方政府、學校、社教館所
預算科目:資訊與科技教育行政及督導
分支計畫:07分支-科技教育計畫
補助對象:

補助對象分為下列四類:

1.第一類:公私立大學校院。

2.第二類:直轄市、縣(市)政府、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實驗教育機構。

3.第三類:公立學術研究機關(構)。

4.第四類:公立社教館所。



補助項目及金額:.xlsx

執行成果一:人文及科技教育先導型計畫成果

本部配合國家科技政策之發展所推動之科技計畫包含科技、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等領域,其形成係因應國家推動科學技術、前瞻產業發展及提升人文社會內涵,規劃實驗性、先導性之人才培育計畫或與學校教育、推廣應用相關之計畫,累積相當實務成果後再推廣到其他學校,導引學校創新發展,以及提升人才培育素質。本部以「促進人文與科技跨領域創新合作」、「推動前瞻科技人才培育與學產研鏈結」、「發展數位學習與應用」及「落實能源與校園環境永續」等4項作為科技施政目標,並期以各項科技計畫之推動來達成。


(一)在人文社科教育方面:培育人文社會與數位人才。

推動「第2期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補助16校16個課群計畫,共開設62門課程,其中55門為跨領域共授課程,總修課2,122人次,強化師生應用數位科技及量化分析技術,並融入人文關懷和批判思考,成立3個區域聯盟,將跨域知識結合,導入課程創新教學設計。


(二)在重點產業科技教育方面:培育精準健康、永續能源、人工智慧、B5G/6G、資訊軟體、智慧製造、晶片設計及先進資通安全等人才。執行成果概述如下:

1.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推動精準醫學、智慧醫材、健康福祉、食品創新、精準農業與多元健康等6項重點領域資源整合及教學合作聯盟,協助參與計畫之夥伴學校開設課程、學程,輔助各校以培養產業所需人才為導向,建立各校之教學發展特色;111-112年度補助中心學校及夥伴學校35案(20校),規劃開設跨領域高階課程53門、講授課程367門、實作課程113門、實習課程102門、創新創業課程69門,其中數位科技、講授課程與IoT、5G、AI、VR/AR相關有298門;111-112年10月修課人次超過3萬人次,導引培育學員順利至產業界242人,組成創新創業團隊進行培訓,輔導創新創業團隊302個。

2.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推動精準醫學、智慧醫材、健康福祉、食品創新、精準農業與多元健康等6項重點領域資源整合及教學合作聯盟,協助參與計畫之夥伴學校開設課程、學程,輔助各校以培養產業所需人才為導向,建立各校之教學發展特色;111年度補助中心學校及夥伴學校35案(20校),規劃開設跨領域高階課程31門、講授課程148門、實作課程57門、實習課程46門、創新創業課程19門,其中數位科技、講授課程與IoT、5G、AI、VR/AR相關有87門,與國際行銷相關課程有12門。至8月底修課人次約10,305人次。

3.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為呼應淨零碳排及能源轉型政策目標,因應未來綠電產業發展,核定補助國立中央大學等30校成立5個能源跨校跨域教學聯盟,於校園中建構能源跨領域教學資源及實踐創新場域,以AIoT、能源管理、微電網、儲能等智能化技術為核心,完成各聯盟能源跨域課程模組地圖及建置綠電智能化實創示範場域規劃。舉辦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111年度共計464組隊伍、1,925位學生組隊報名參賽。本年度大專主題組首次規劃以「綠能循環經濟組」為主題,並與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合作,邀請企業專業講師於競賽訓練營傳授相關知識以及擔任專家領域審查委員,該公司亦提供實習機會給予獲獎學生實習機會,共同推動企業低碳、綠能及永續經營相關領域等人才培育。

4.下世代行動通訊技術人才培育計畫:成立超高速通訊、非地面網路、以及智慧節能網路等3個重點技術主題跨校教學聯盟,另成立「邁向永續智慧城市第六代行動通訊網路垂直應用示範基地」與「B5G智慧校園與智慧醫療行動通訊示範基地」2個行動通訊垂直應用示範基地。辦理專業核心課程改進及推廣計畫補助各大學校院開授課程及實作平台應用,共計補助23校28案,累計開設48課次。培育學生含課程模組種子教師及助教1,603人次,提升我國行動通訊之基礎教學量能與應用之實作風氣。

5.智慧創新關鍵人才躍升計畫:補助大學校院以校層級整體推動28個跨領域智慧創新微學程,以培育非資訊相關系所潛力菁英學生,具備以資訊軟體核心技術解決領域問題能力;組成18個跨域軟體創作團隊,導入使用者體驗思維與實際產品開發經驗,規劃並完成設定之微服務或微系統(Microservices),培育跨域軟體服務實踐人才;推動7所大學校院資訊系所開設重點領域之主題式課群,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源軟體開發及國際社群,系統性培育學生成為開源軟體創作前瞻人才。

6.智慧製造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成立智慧製造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聯盟,110-112年度補助國立臺灣大學等7所中心學校結合21所夥伴學校以智慧製造為主軸,整合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虛實整合、實創平臺等,結合產業,並融入AI、資安以及軟硬體整合相關技術之訓練與課程規劃,以迎合智慧製造發展之趨勢。舉辦 「全國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競賽」,從107年開始辦理以來,由上銀科技、公準精密、東臺精機、漢翔航空、永進機械、均華精密、明昌國際、中國砂輪、達佛羅、志聖工業等國內標竿企業提供真實營運數據與實務問題,110-112年度共吸引398隊、1,206人次報名參加。

7.智慧晶片系統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為協助國內大學校院發展建置符合智慧晶片系統前瞻科技人才培育所需之教學資源及能量,110-112年核定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及國立清華大學等校成立4個智慧晶片系統與應用跨校教學聯盟,共計約12所大學校院13相關系所參與,聚焦相關基礎/核心技術及重點應用場域兩大環節,開發具備智慧晶片系統產業發展潛力之跨領域相關技術及整合應用課程,共計開發40門PBL模組課程。

8.先進資通安全實務人才培育計畫:自110年起持續優化17門資安實務示範課程教材資源內容,並推廣到高中職及大學362門課程中使用,累計13,799人次修課。110-112年開設新型態資安暑期課程(AIS3),計有409人次獲得結業證書;推動資安實務導師(Mentor)培訓制度,計有190人次獲得結業證書;舉辦資安初階攻防競賽(MyFirstCTF)、進階攻防演練(AIS3 EOF CTF)5場,共1,180人次參賽;辦理高中職資安扎根活動72場,參與學生共2,313人次;臺灣戰隊參加世界駭客大會(DEF CON)搶旗攻防賽(CTF),連續3年均打進決賽,112年在全球535個參賽隊伍中取得第3名佳績,並獲總統接見。


(三)在人文及科技跨領域教育方面:培育數位學習、新工程教育、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人社與產業鏈結等人才。

1.第二期數位學習深耕計畫:111-112累計發展大學磨課師101門課程、開設122課次,選修人數30,347人次,課程使用971,101人次;補助54所中小學校開發課程,推廣至全臺76所學校使用,培養主題跨域課程種子教師1,091人次,學生3,150人次,推廣超過7,500人次。國際推廣部分,計有52門大學磨課師課程提供17,001人次選修,使用人次為381,473人次;111年辦理的中小學全球觀摩與競賽活動,來自全球10國的91支隊伍,共969位師生參與。

2.第二期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補助12校16個工程相關學系辦理全面課程地圖與學習架構重整計畫,另有5校5學院辦理學院主題式課群建構計畫,以實務主題跨學系串聯課程。自108年起累計有1,179門課程參與教學實驗,投入教師人數超過1,500人次,修課學生約60,000人次。建立教學資源交流平臺,分享計畫執行期間所產出之主題式課群教材,下載次數計301次。辦理設計思考跨領域教師實務初階/進階工作坊,協助教師具備規劃及執行跨領域教學的能力,共計辦理超過110場教師工作坊,參與教師逾3,200人次,並持續培育教練級師資,目前全臺共80位授證教練、35位儲備教練。

3.素養導向的高教學習創新計畫:補助11所大學校院推動大學人文社會相關院系發展具推廣效益之素養導向教育創新模式,及相關支持系統,並銜接108課綱,協助學生適應、探索、定向,建立學習的意義感,提升就學穩定度與學習表現。112年發展新設課程34門及舊翻新課程108門,選修學生人次達12,720人次。已辦理3場跨校共學活動、4場推廣直播、辦理計畫成果發表暨教學研討會19場,共計3,301人次參加。

4.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透過人社領域課程創新、產業界參與及出題競賽等方式,結合人文價值、人社領域專業知識及業界實務/實際問題,引導人社領域學生了解產業界實務需求或實際問題。112年第零期補助10件A類重點學校發展、34件B類跨領域教師合作、43件C類個別教師提升等計畫,及第1 期補助輔仁大學、實踐大學、東海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等4件A類重點學校發展兼區域資源整合中心、18件B類跨領域教師合作、23件C類個別教師提升等計畫。另發展28組人社領域學生所需科技學習地圖及數位教材等工具箱;引進509名業界師資,建立教師共學社群;透過產業出題,開設專題課程及參與競賽,培養3,724人次跨領域學生團隊,強化人社領域與產業實務鏈結。


本部於113年度持續推動上開科技計畫,並投入869,852千元預算,以期持續培育應用科技、人文社會科學及跨領域之人才,學習合作及運用不同領域專業知識及多元能力,共同因應及解決社會重大問題,促成社會創新及產業發展。



聯絡人:黃凱琳 聯絡電話:02-77129104 
:::
關閉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