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hare
mobile_menu
:::

當前教育重大政策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112-116年) 友善列印

  第二期將延續第一期架構,以兩大部分進行推動,第一部分為「全面性提升大專校院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及第二部分為「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前者包括主冊、主冊專章(國際化之行政支持系統、資安強化)、附冊(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附錄一(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與附錄二(提升高教公共性:透過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原住民學生成效),後者包括全校型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

 

一、 主冊

   為協助學校發展特色,將要求學校依據特色規劃主冊計畫,包括校級計畫願景與目標,各面向應基於發展學校特色提出具體策略,第二期調整為四大面向,並強調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以面對未來世界,各面向對應之學生關鍵能力或推動重點如下。

1. 教學創新精進

引導學校調整校內課程開設,朝強化學生資訊科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跨領域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國際移動能力、社會參與能力與通識人文能力之方向發展。

2. 提升高教公共性

聚焦提供積極性的公平受教機會與資源,引導大學落實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積極性任務。

3. 善盡社會責任

培養學生社會參與能力,使校園與社區成為專業實踐、道德投入及關懷參與的場域,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並建立公民意識,進而成為展現利他行為的世界公民。

4. 產學合作連結

針對我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括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深化產學合作機制,並強調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學精神,在教學上結合真實情境協助學生整合學習過程所養成之知識與技能,進而培養問題解決、系統思考與協調合作等能力。

 

二、 主冊專章(國際化之行政支持系統)

   大學可依據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就招生、攬才、國際合作等面向之行政支持系統自行擇定及研提規劃推動之策略及擬定相關績效指標。本部提供參考之績效指標如下:

1. 境外學生學習支援

多語版招生資訊;專責單位提供教務諮詢服務;透過優質華語教師,提供質量兼具華語文課程;引導修讀全英語授課課程(EMI)並輔導成為教學助理;規劃與本國學生互動交流活動;境外學生課程改善與精進機制。

2. 輔導境外學生畢業後留臺工作

以外語提供境外學生實習與就業資訊之機制;輔導境外學生畢業後留臺工作之各項措施。

3. 國際化人力及行政資源

行政及輔導人員接受外語進修訓練課程;行政及輔導人員相關法令規定知能研習;專責單位提供境外學生生活適應、緊急事件之諮詢服務及應處機制。

4. 外籍教研人員工作支持

協助申請入境及在臺工作(含簽證、工作許可、居留證等);生活照顧(含住宿、保險、子女教育協助等);教學(含協調課務安排、精進教學能力等);研究(研訂申請研究經費與設備、申請聘任研究助理之規定);權益維護(提供教研人員有關考核、升等、申訴資訊)。

 

三、 主冊專章(資安強化)

   為協助大學建立持續性與永續性的教研環境,不因資安事件受影響而中斷教學與研究,爰規劃資安強化專章,大學可參照資通安全管理法及其子法要求,推動資通安全管理,以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辦法就管理面、技術面及認知與訓練面研提規劃推動之策略及擬定相關績效指標。本部參考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資通安全維護計畫範本」提供參考之績效指標如下:

1. 全校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包括:資通安全長之配置、資通安全推動組織、資通系統及資訊之盤點、資通安全風險評估、內部資通安全稽核及委外稽核、業務持續運作演練、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適用範圍。

2. 強化學校人員資通安全認知與訓練,包含:配置資通安全專職人員、提升資通安全專職人員資安職能、提升教職員資安意識。

3. 確保資通系統管理量能,例如:資通系統集中化管理、適度降低資通系統數量。

4. 落實管理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含括:禁止公務使用大陸廠牌資通訊產品、限制出租場域使用大陸廠牌資通訊產品。

 

四、 附冊(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1. 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

引導大專校院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結合人文關懷與科技導入,協助解決區域問題,善盡社會責任。

2. USR精神融入校務治理架構

持續鼓勵學校將「大學社會責任」融入校務治理架構,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提升大學影響力並培養具國際視野及移動力之人才。

 

五、 附錄一(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

   為提高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公立學校就讀比例,以及透過補助機制,引導學校建立外部資源,以提供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所需資源及經費,並以學習取代工讀之輔導機制,使經濟不利學生得以同時兼顧課業與生活所需,以有效促進社會流動率。

 

六、 附錄二(提升高教公共性:透過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原住民學生成效)

   持續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5條,建立原住民學生在校就學及生活之文化支持系統,並強化校內各單位分工合作共同推動之機制,促進族群友善校園環境,補助計畫內容以三大面向推動,包括精進輔導功能、強化組織定位與營造族群友善環境。

 

七、 全校型計畫

   為引導學校型塑國際品牌,學校須發展創新機制、建立國際領先之優勢地位,因此學校應依優勢定位規劃全校型計畫,包括校級計畫願景與目標,各面向應基於發展學校特色提出具體策略,第二期全校型計畫將協助學校以優勢進行國際連結並強化領先地位,原3面向(學術研究與創新研發、人才培育與國際延攬、社會責任與國際貢獻)調整為以下4面向,並開放學校可設定多個標竿對象,可針對各標竿之優勢進行學習,不以單一標竿學校為限。

1. 學術創新研發

發展創新機制,建立核心團隊、場域與特色,並強化產業連結;與國際機構進行關鍵技術技轉、深化共同研究。

2. 人才培育延攬

穩固拓展博士人才並提供獎助學金;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移地研究;成立國際研究室(international laboratory),團隊根植臺灣以深化研究與吸引國際人才。

3. 國際競逐提升

促進學校合作對象多元化,包括雙邊或多邊跨國合作;鼓勵學校主辦國際研討會、強化與國際各學會連結,提升國際影響力與師生國際視野;延攬歸國學者並協助其與海外母校研究及交流。

4. 社會責任貢獻

以國際合作實踐SDGs理念,將永續環境、健康、安全等議題結合學術研究;以學術服務社會,回饋國內社會並貢獻國際,協助我國與國際面對全球重大挑戰(Grand Challenges)。

 

八、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

   為持續強化大學研究能量,並培育重點領域國際一流人才,卓越國際聲望,同時解決社會議題,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第二期計畫將配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部分推動目標,持續精進研究中心能量,作法包括以下:

1. 人才培育及延攬

引導研究中心培育高階研發人才並延攬過優秀人才擔任研究人員。

2. 學術研究表現

除學術研究量的提升,並強化學術研究國際影響力之成長。

3. 國際合作交流

鼓勵研究中心邀請國際優秀人才來臺交流,並選送中心成員至外國學研機構進行相關學術研究及交流等,同時透過與外國機構共同進行研究提升國際能見度。

4. 社會貢獻

透過產學合作來促進產業發展,亦鼓勵中心推動社會責任工作,解決社會問題。

教育類別:[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 [高等教育] [技職教育]
編號:107-2200-001
本案核定日期及字號:111年12月8日院臺教字第1110035736號函核定
目標:

第一期(107-111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經150餘所大專校院4餘年之推動,可發現因「發展學校特色」列為計畫四大面向之一,大學已開始重視發展特色對於學校永續經營之重要性,並逐漸改善趨同化發展之現象。

第二期(112-116年)計畫將延續前期基礎,第二期願景滾動修正為「型塑具備明確定位及優勢特色之大學,培育符應未來需求及國家發展之人才」,在「型塑具備明確定位及優勢特色之大學」方面,本部期待引導大學呼應聯合國2015年訂定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以及我國2019年訂定之18項臺灣永續發展核心目標,協助大學基於自我定位進而依據優勢特色領域進行發展,以永續發展的理念定位出更加明確與精準的大學圖像,在「培育符應未來需求及國家發展之人才」方面,則著眼於當前國際化與產業快速變遷的趨勢,將強調提升高教人才培育與國家發展需求的對接程度,培養能因應未來社會及國家所用之人才。針對計畫願景構想分別說明如下。


一、型塑具備明確定位及優勢特色之大學

為使大學發展自我特色,將引導學校以螺旋式發展的概念規劃第二期計畫,亦即學校欲聚焦發展的特色應成為計畫推動之核心,環繞著此核心開展各項具體措施,並將過去推動成果作為基礎,向上持續精進提升。

因此,第一期計畫中發展學校特色、落實教學創新、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同屬於四大主軸面向,第二期計畫則強調學校應先確立自身定位並自我型塑大學優勢,據以提出人才培養藍圖,並參考SDGs理念訂定有助永續發展的教學研究策略,且各項策略應確實結合自身優勢設定。

舉例而言,若學校評估自身已具備國際水準的教學研究能量,以接軌國際、全球鏈結為定位,例如結合研究與教學以實踐「SDG3健康與福祉」,進而回饋臺灣與影響國際;對於已具備紮實研究研發能量的學校,可思考如何深化與產業合作以實踐「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培養國家與重點產業所需高階專業人才;或者對於致力發展大學社會責任之學校,可發展「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強化在地連結。


二、培育符應未來需求及國家發展之人才

聯合國為落實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於2017年發布《教育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學習目標》(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Learning objectives),指出教育不僅只是17SDGs的目標之一(SDG4優質教育),教育更是促成所有SDGs實現的關鍵要素。

UNESCO提倡,面對科技快速發展、多變的社會樣貌以及經濟文化的差距等環境,教育應培養「可持續發展公民」(sustainability citizens),這樣的世界公民無論年齡都必須具有跨域能力,才能有建設性、負責任地參與社會,並認為跨域能力應包括8項關鍵能力(Key competencies),如系統思維能力、預期能力、規範能力、戰略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自我意識能力、綜合的解決問題能力等。由此可知,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不再侷限於記憶或理解等基礎層次思考,反之需要的是批判、創造與問題解決等高層次思考能力才能面對快速變遷的未來世界,第二期計畫將聚焦於大學人才所應培養的關鍵能力,並引導學校據以設定推動策略及績效指標。

在配合國家發展方面,將引導學校從教學、研究與研發等結合重點政策,例如行政院於110年核定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包括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等產業,以及111年由國家發展會委員會、環保署、科技部、經濟部、交通部與內政部宣布之「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包括「建築、運輸、工業、電力、負碳技術」五大項目,「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轉型策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將引導學校針對上開產業與政策方向,盤點及對焦校內人才培育規劃,深化產學合作機制,並培養產業所需人才。 

(未來人才應具備能力

1. 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

隨著近年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物聯網與元宇宙等科技蓬勃發展,在能力上應培養學生具備資訊科技能力以面對未來世界,在人才上應強化培養STEM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人才,以強化國家競爭力並符應重點產業需求;此外,豐厚的人文關懷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特徵,各校應透過組織與課程創新,培養學生探索自我、調適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係,並應提升學生閱讀表達(包含說寫)能力,強化學生吸收知識、多元敘事及自我表達能力。

2. 跨領域

隨著科技進步及產業型態改變,具有跨領域、多專長的π型人才相較單一專長能力的人才更具競爭優勢,學校應重視並塑造「跨領域探究」的教與學模式,在課程制度方面,改變傳統學系近乎固定的學習模式,增加學習多元性與自由度,讓學生依興趣、性向進行不同組合課程的學習,在課程內容方面,宜在專業學習之過程融入跨域元素,使跨域學習深入專業核心,進而建構跨域學習環境,提供學生更多元與更自由的學習機會,培養具備跨學科能力的知識分子。

3.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精神已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重點,接受新課綱教學之學生將於111 學年度進入大學學習,因此大學中的傳統教學模式須逐漸翻轉,以符合自主學習型態的大學生,使學生可以依其興趣與意願,以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方法,運用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及自我挑戰,並學習與他人溝通合作,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與終生受用的學習策略,成為具備良好知識、技能與態度的人才,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情境。

4. 國際移動能力

國際化的浪潮席捲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國與國的疆界也迥異於往昔而顯得日益模糊。在此趨勢之下,面對國際競爭與合作兩股趨力在科技、社會、文化及經濟等諸多層面的影響,高等教育除了培養學生專業的能力外,亦應系統性地培養學生國際溝通、國際適應、理解尊重跨國多元文化價值的能力,以形塑能夠在國際間移動自如之人才。

5. 社會參與能力

面對當前複雜的國內外情勢與多變的社會環境,大學應培養學生具備思辨力以因應多元的立場與價值大學應協助學生養成以主動關注社會議題並以專業知識服務社會之能力,使校園與社區成為專業實踐、道德投入及關懷參與的場域,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並建立公民意識,進而成為展現利他行為的世界公民。

6. 問題解決能力

面對快速變遷的科技、產業與社會,知識學習應跳脫傳統的學科知識教學模式、扣緊問題的解決,學校應引導學生參與高影響力實踐(High-Impact Practices)活動,例如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專題製作、實習或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ies)等,結合真實情境協助學生整合學習過程所養成

之知識與技能,進而培養問題解決、系統思考與協調合作等能力。 

(符應國家發展重點

1. STEM人才

隨著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與金融科技(FinTech)等新興數位技術發展,國內外產業紛紛邁向數位轉型,我國STEM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已呈現增加趨勢,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工業與服務業專業人才短缺人數持續增加,短缺數由1053.2萬人增為1094 萬人,以資訊科技、科學、統計及工程等STEM領域相關職業為主,人才短缺數為2.5萬人,占全體專業人才短缺之63.5%

2. 重點發展產業

依國家發展委員會111-113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110年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金管會等4部會共計辦理18項重點產業,包括IC設計產業、通訊(5G)產業、智慧機械產業、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產業、太陽光電產業、航空產業、造船產業、顯示器材料產業、設計服務產業、製藥產業、精準健康產業、有機農業、智慧農業、銀行業、證券業、投信投顧業、期貨業、保險業。

總預算經費:5年總預算額度970億元
期程:112年1月1日至116年12月31日
上版日期:112-12-18

:::
關閉 開啟